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私募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商业银行代销新规发布!私募管理人准入门槛全面升级,规模、年限、合规三重指标重构行业生态

来源:越秀私募服务 阅读量:1838 时间:2025-07-20 17:51:08
    Part.01
    2025
    金融监管总局新规:银行代销私募资管产品门槛大幅提升
    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投向私募基金或者私募管理人担任投顾的资管产品,《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代销的准入门槛,通过规模、年限、合规性三重硬指标重构行业生态。
    《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准入审查时,如该产品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未上市企业股权、私募投资基金,或者聘请私募基金管理人担任投资顾问,商业银行应当由代销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法律合规、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并获得本行高级管理层批准。
    对于投向私募投资基金,或者聘请私募基金管理人担任投资顾问的代销产品(以下简称“私募资管产品”),商业银行产品准入标准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基金管理规模: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合计不低于五亿元、管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合计不低于三亿元。
    2、登记年限: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不少于三年。其中,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可不受登记年限的限制。
    3、诚信信息:近三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纪律处分。
    4、其他要求: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其他要求。
    对于不符合新规的存量代销产品,《管理办法》要求“平稳过渡,逐步完成存量化解”,预计银行将不再新增相关产品代销,存量产品将自然到期。
    此外,银行代销的私募资管产品需经过多部门综合评估,并由高级管理层审批。这意味着银行代销此类产品的内部审核流程将更加复杂,需要协调合规、风控、消保等多部门意见,审批周期也有可能会延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产品准入标准的透明化。
    Part.02
    2025
    七成私募机构管理规模不满足要求,“公奔私”基金经理短期扩张规模或受影响
    《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可能进一步加速私募行业分化,大量中小型私募机构将面临银行渠道关闭的风险,而头部机构则可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登记且有规模公示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11642家),管理规模低于5亿的有8271家,占比71.04%,超七成管理人不符合《管理办法》中5亿规模的要求。
    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准入标准是3亿管理规模,由于中基协未公示3亿以下管理人信息,我们从协会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4》中一组数据简单看一下。据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已登记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共计8469家,有实际管理规模的共计8253家,也就是说有216家管理人无在管规模。在有实际管理规模的8253家管理人中,管理规模在1亿以下的有5263家,合计占比63.77%。
    整体来看,有7成左右私募管理人无法达到银行代销准入标准。
    此外,《管理办法》可能间接影响公募基金经理“公奔私”趋势。新规要求私募管理人登记满3年才能由银行代销,这意味着新成立的私募基本上切断了通过银行渠道发行产品的道路,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短期内借助银行渠道快速扩张规模的模式或将终结。当年资管大佬林鹏“公奔私”,首发基金一天募到150亿,银行渠道10分钟卖光额度的盛况,再也不可能了。
    诚信信息也是一个关键要素。由于私募监管愈发严格,无论大中小型私募机构都无法避免收到监管处罚。目前《管理办法》提到的诚信信息包括两类,一是行政处罚,主要是各地证监局发布的私募罚单;二是自律处罚,主要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纪律处分。
    其中,各地证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一般是情节比较严重的情形,数量较少,但还有一类行政监管措施,虽然情节相对不太严重,但仍然会对管理人的日常展业造成影响。按照商业银行高标准的合规风控要求,预计也会将行政监管措施纳入代销审核的范畴。此条款对全行业形成“无差别约束”,即使是头部机构若存在合规瑕疵,也将被排除在银行代销体系之外。
    最后,《管理办法》还提出一项“隐藏要求”,即私募机构需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其他要求。据此推测,银行代销准入时,有可能会要求私募管理人全面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合规成本。
    总体而言,对于管理规模达标、合规记录良好的头部机构而言,银行代销渠道的规范化、准入标准的透明化或将带来更多合作机会;而对于中小型私募机构而言,可能需要重新规划业务路径,或转向独立销售以及其他代销渠道。《管理办法》的发布虽然短期增加了银行与私募的合作成本,但长期来看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银行的高门槛筛选优质机构,倒逼私募管理人提升投研能力与合规水平,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Part.03
    2025
    信托计划是私募投顾的主要合作载体,证券类管理人占九成,资源向头部倾斜
    截至2025年2月,在中基协备案的顾问管理型产品共计10239只,包括保险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信托计划、银行理财产品、QFII等。
    其中,信托计划最多,共计5795只,占比56.6%,是私募投顾的主要合作载体。其次是基金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计划,分别占比18.76%、12.15%。
    这些顾问管理型产品中,共有1285家私募管理人为其担任投顾,其中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为主,有1161家,占比90.35%;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也有111家,占比8.64%。
    据数据统计,担任投顾的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以0-5亿的小规模私募管理人为主,有803家,占比62.49%。随着规模区间的不断增大,管理人数量也逐步减少。根据《管理办法》中关于私募管理人基金管理规模的要求,未来将有一大部分管理人可能无法继续担任银行代销基金的投顾,新规实施后面临渠道流失风险,对未来展业势必带来影响。
    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的头部私募管理人中,有73家担任顾问型产品的投顾,50-100亿的管理人有58家,这两类合计占比仅有一成,但担任投顾的基金产品有4293只,平均每家有将近33只。而管理规模在0-5亿的803家管理人中,顾问管理型产品有3055只,平均每家将近4只。由此可见,优质资源仍然向头部机构倾斜。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0755-82532656
© 2025 深圳前海越秀文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90529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南路星河世纪大厦A座30楼3016
手机:0755-82532656  吴先生
电话:0755-82532656 18688782849
传真:0755-82532656
邮箱:10451842@qq.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